厦门十年间悄然生变:如何从丁香五月婷红城市变为产业新城?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7-31 21:40来源:澎湃新闻 韩雨亭 从2003年开始,中国已出现大批自驾游和背包客,厦门成为首选的旅游目的地。 旁店铺的门可罗雀。持续的疫情,让厦门这座旅游城市面临巨大挑战。 厦门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晓东说,作为最早一批网红城市,厦门所弥漫的“文艺小清新”的生活情调风靡全国。但长达两年多的疫情洗礼,让这座城市开始多向发展,早已不再仅仅是外界所认知的“旅游城市”。 “我感觉厦门的城市标签或许不再只是旅游了。”厦门民宿业者张灿(化名)对澎湃新闻称。 近10年时间,厦门经过多方面产业布局。它已从原来拥有迷人海滩、鼓浪屿和网红民宿的旅游城市,变成了一座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机械装备、旅游会展、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多元发展的千亿产业之城。 旅游经济的“黄金年代” 作为一座依山傍海的沿海城市,厦门风光旖旎,四季如春,拥有鼓浪屿、厦门大学、南普陀、曾厝垵等多处网红旅游区,故而吸引了全国游客纷纷前往。 “我在鼓浪屿生活了三十多年,见证了旅游业的盛衰。”褚家园咖啡馆老板谢立达对澎湃新闻回忆称,鼓浪屿早期是以社区居住为主,鲜有游客上岛。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鼓浪屿因其独特的建筑风貌和历史故事,陆陆续续吸引了部分游客上岛。 “每天上岛人数大概几百人。”谢立达记得,从2003年开始,中国已出现大批自驾游和背包客,厦门成为首选的旅游目的地。 在全国旅游城市排名当中,厦门也一直名列前茅。1999-2013年期间,厦门连续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内最佳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休闲城市”、“中国特色休闲城市”和“浪漫休闲之都”等荣誉。 伴随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厦门的旅游和服务业也随之兴起。 “厦门旅游市场是2009年才开始兴起的,原因很简单,动车开了。”鼓浪屿家庭旅馆协会会长林聪海回忆称,无论飞机还是动车都很便利,最关键一点是,往来鼓浪屿的轮渡也很方便。 “厦门和鼓浪屿第一波游客是上海、北京和广州等一线大城市的年轻游客,他们对海洋、岛屿和历史文化有着天然的好奇心,所以喜欢到厦门鼓浪屿旅游。”林聪海称,当时的游客群体有知识、有文化、喜欢旅行,这个群体也助推了鼓浪屿第一批民宿和旅馆的兴起。 “以前旅行社通常只预订酒店,散客很少,只能通过互联网了解厦门,那时中国的互联网刚刚兴起,年轻人开始用BBS论坛和QQ空间发布住宿信息,吸引了很多背包客。”张灿说。 鼓浪屿琴海庄园老板朱三黑此前曾是厦门一家农商银行的技术骨干,也是一名新技术的拥护者,经常利用BBS论坛和QQ空间和天南海北的朋友打交道,他对澎湃新闻回忆称,“我们最初都是凭借个人爱好,免费给来厦门的散客提供旅游攻略,讲述衣食住行和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但随着来鼓浪屿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发现了这其中的商业价值。” “我在网上加了很多人,几乎每个人都在问我到厦门应该怎么玩。”朱三黑说,他隐约感觉“厦门旅游的大时代来了”。 那时鼓浪屿没有很好的住宿条件和配套设施,仅有几家比较老的旅馆,使用的还是公共洗手间。“那时帮助店家推荐游客,通常都有几十元的佣金,但我坚决不抽佣,我希望店家能把佣金返给租客,只要游客报我名字和手机号码,甚至QQ号,店家就少收几十元。起初,各大旅社还买账,但很快店家生意好起来,房间已经预订不到了,更别说优惠了。”朱三黑说,如此现状也让他意识到,若打造一家好民宿,定会有生意。 于是朱三黑决意从银行辞职,到鼓浪屿投资和经营民宿。他在鼓浪屿岛上四处寻找用于做民宿的物业,经过仔细寻找,最终看上了位于鼓声路2号的一家别墅,此前这里曾是一家教会的内部招待所,地处半山腰,三面环海,不远处是往来的船只和回旋的海鸥。 “那天刚好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坐在榕树下躲着太阳,看着远方,感觉这地方太舒服了,决定要把这里租下来做民宿。”朱三黑称,当这家民宿正式营运以后,第一波入住客人就是那些天南地北的网友,此后不断传播,一举成为鼓浪屿的知名民宿品牌。 “鼓浪屿早期的民宿投资和从业者,正是那时期涌现出来。”林聪海称。 不仅是民宿,跟旅游相配套的餐饮、咖啡和伴手礼品牌也相继崛起。 2006年,谢立达也决定开始修复祖宅褚家园,将这幢位于鼓浪屿中华路的旧宅改建为咖啡馆。 这栋祖宅见证了褚氏家族在南洋的奋斗和梦想。上世纪30年代初,褚家园的主楼建成,此后,菲律宾归侨褚氏家族买下这幢建筑,并陆续购置旁边的院落。 时过境迁,老建筑饱经风雨,为让建筑重新焕发往日生机,2006年,身为褚家园的主人——谢绵聪和儿子谢立达开始修缮,修旧如旧。 “这是很艰难的过程。”谢立达称,褚家园建筑结构保存完整,但部分细节装饰已被破坏,比如雕花等手艺早已失传。为此,谢立达特别从惠安请了一批手艺较好的匠人,请他们依据老照片一点一点修复。 2008年,褚家园修复完成,耗时两年的工程,投入超过300万元。 褚家园究竟用来做什么也曾成为一道难题。曾有人提出要以每年180万元的租金租下来,用于经营家庭旅馆,并帮助修缮,但由于担心老房子格局会被破坏,谢家父子婉言谢绝;他们也曾想过将房子改造成餐馆,可以挣更多钱,但因烟火气太足对老建筑保护不利而作罢,最终,他们决定将其改造为一家咖啡馆。 褚家园咖啡馆开张后,就被誉为鼓浪屿上个人维护修缮老建筑的典范,并接待了众多的政要名流,成为很多外地游客必去目的地。 作为厦门旅游的一张名片,鼓浪屿岛上聚集了大量民宿、特色小店和咖啡厅,形成富民的旅游经济,随后,中山路、曾厝垵、环岛路、湖里山炮台、白城沙滩、沙坡尾、黄厝海滩也吸引了大量人流。 跟鼓浪屿景区形成呼应的曾厝垵,更是从一个红墙古厝和南洋番仔楼的临海小渔村,一举成为热门网红圣地,若干条纵横交错的小路,布满小吃店和伴手礼店,每年吸引约数百万游客前往,投资者更是趋之若鹜。 “那是一个旅游和服务业的黄金年代,无论是民宿、咖啡馆,还是餐厅、伴手礼,只要和旅游沾边的,做什么都挣钱。”林聪海称。 产业新城 2005年至2019年期间,厦门旅游和服务业拥有长达十几年的增长态势。 根据厦门文化旅游统计,2005年,厦门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12.88万,旅游总收入230.93亿元;而到2015年,厦门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035.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832.36亿元。 “这或许是厦门游客数量增长最快的10年。”厦门市文旅部门的一位官员称,此后游客人数也呈现不断上升势头,直至2018年,厦门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9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400亿元;2019年厦门旅游接待人数更是达到10012.87万人次,旅游收入1655.90亿元,创历史最高。 作为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厦门旅游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比重也很高。 据《厦门日报》报道称,2019年全市旅游业增加值约占全市GDP的11.7%,已开通营运城市空港航线174条。同年,厦门港共接待邮轮136艘次,旅客吞吐量41.37万次,稳居中国邮轮港口第一集团。 但伴随着新冠疫情的不断冲击,厦门旅游和服务业开始出现下滑。 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厦门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489.59万人次,同比下降35.19%;旅游总收入941.3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3.15%;2021年,厦门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940.00万人次,同比增长34.69%;旅游总收入1301.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54%;2022年1至3月,厦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97.52万人次,同比下降25.66%,实现旅游总收入177.5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3.33%,接待国内游客1491.42万人次,同比下降25.73%。 上述数据说明,持续不断的疫情对厦门旅游和服务业造成重挫。 但是,尽管疫情冲击了旅游和服务业,厦门依然表现出了极强的经济动能。 厦门市政府近日对外公布的数据,即体现出了厦门的积极一面。 5月12日,厦门市长黄文辉在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关情况时指出,10年间,厦门市GDP从2922亿元增加到7034亿元,年均增长7.8%,增速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工业增加值从1219亿元增加到2163亿元,年均增长7.7%;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从739亿元增加到1530亿元,年均增长8.4%;常住人口人均GDP从7.73万元增加到13.45万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3.76万元、1.35万元增加到6.72万元、2.99万元,总量保持副省级城市前列。 厦门常住人口也从2012年的403万,增长至2021年的528万,近10年来,净流入人口一直处于福建领先地位。 在旅游和服务业、外贸和部分行业深受疫情影响的局面下,厦门是如何实现破局的? “关键之举是打造了12个千亿产业。”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长发对澎湃新闻分析称,40多年来,厦门经历了从模仿到创新、从制造到创造的历程,也从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建设软件园和厦门火炬高新区,推动企业向自主研发转变,借此打造“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 近年来,厦门为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确定发展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机械装备、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等千亿产业,以此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公布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事实。据统计,目前厦门已培育形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82家,全市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占全部企业数比重超过3成;仅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国家级高企总数就达到1243家,占厦门全市44.38%。 “厦门原计划的12条千亿产业,目前已完成11条,完成度很高。”丁长发称,截至目前,厦门已实现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机械装备、旅游会展、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和都市现代农业等11条千亿产业。 《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显示,厦门将全力打造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总部经济集聚区。“厦门土地面积和发展腹地受限,只能通过提高营商环境,吸引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形态。”丁长发称。 厦门2022年第一季度财政收入366.7亿元,位列福建省第1位。 在厦门布局和力推千亿产业过程中,以富民为主的传统旅游经济的格局悄然生变,不再是厦门的唯一城市标签。 当地政府也在力图振兴厦门的旅游经济。2021年9月,厦门出台了《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准备把厦门建设成“世界一流旅游休闲城市”,力争到2025年旅游收入超过3700亿元。 【丁香五月婷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如转载请注明来源"丁香五月婷"或"www.ct.cn"并附文章链接,需确保文章的完整性,不得更改曲解原意;摘录和转载的第三方内容,本站无法保证其真实性,亦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属原媒体及作者,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3月24日,“快乐长沙 韵味星城”高铁品牌专列开行仪式在长沙南站隆重举行。本次开行仪式以传播长沙文旅品牌、彰显长沙文旅形象为目标,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华铁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与在场的旅客一起,共同见证“快乐长沙 韵味星城”高铁品牌专列成功开行。快乐值得期待,韵味值得追寻,星城令人向往。长沙作为湖南省会,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历史文化与都市休闲兼具。随着高铁网络的扩大和...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山东省文旅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引领,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抓好项目谋划实施。紧密对接“十四五”规划,以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四大文化体验廊道和沿胶济铁路文化体验线“四廊一线”为建设重点,大力策划实施标志性、引领性强的文旅大项目,建设完善全省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库,5年来优选推荐6... 文旅部网站3月22日消息,3月21日至22日上午,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强调,开年以来,文化和旅游市场经营主体经营活动逐步回归正常,提振行业发展信心成为今年市场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市场发展呈现消费升级和市场下沉并行趋势,安全、品质成为消费者的重要诉求;新主体、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对行业监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增多,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复杂,文化... 为深入贯彻全国“两会”精神,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促进文旅业的“双碳”实践,3月21日,全联旅游业商会与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在线上召开《零碳景区》《零碳酒店》团体标准立项论证会议。全联旅游业商会副秘书长李德甫主持会议并介绍商会团体标准工作情况,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中国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常务秘书长李洁出席会议并汇报《零碳景区》《零碳酒店》团体标准立项... 要支持以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为重点,开通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之间的道路客运线路,积极拓展“门到门”“点到点”的定制客运服务,提升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的客运网络连通度。3月20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与旅游融合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密火车站、民航机场、汽车客运站等客运枢纽至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度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