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红色建筑遗产的保护性发展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6-27 23:35作者:赵鹏飞来源:大众日报 近年来,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得到重视。但由于乡村红色建筑遗产分布广泛、地理位置普遍较为偏僻等现实原因,存在风貌格局破坏严重、保护模式单一、利用效率不高等现象。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红色建筑遗产保护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加强乡村红色建筑遗产的保护性发展,是新时代传承红色文化、实现乡村振兴重大战略的有力支撑。 山东乡村红色建筑遗产 分布与类型特点 山东省是北方革命斗争的重要地区之一,是具有光荣传统的著名革命老区,齐鲁大地上星星点点分布着众多革命遗址,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分布广泛,局部相对集中。山东拥有悠久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从红色文化遗产的分布来看,大多散落在小镇乡村,以建筑体的形式存在。基于山东省的地形地势特点,这些乡村红色建筑遗产又相对集中在鲁中山脉、胶东丘陵一带。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依据地理条件和优势建立的抗日革命根据地,是乡村红色建筑遗产的重要诞生地与集中保留地。 类型全面,跨越维度丰富。山东省乡村红色建筑遗产种类丰富,贯穿山东革命斗争的不同历史阶段。此外,这些红色建筑遗产中涵盖了众多类型的单体红色资源,如民居、祠堂、工厂、医院、学校等。其功能范围也涵盖战役战斗、生活生产、纪念教育等多方面。丰富多样的乡村红色建筑遗产,同样是乡村发展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山东省红色文化资源的多样性。 一址多型,功能多样融合。乡村红色建筑遗产是物质型红色文化资源,很多红色建筑既是重要战斗、事件的发生地,也是纪念场所或革命战士的长眠之地。因此,乡村红色建筑遗产通常兼顾遗址旧址保护、文化建设、思想教育、展示纪念等多种功能,充分体现了山东省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可持续性。 乡村红色建筑遗产 保护发展中的挑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及根据地建设多在乡村、山区等远离城市的地区开展,这导致红色建筑遗产主要分布地区集中在乡村。 乡村发展中忽视对红色建筑遗产的保护。在乡村红色建筑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当地对红色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大量乡村红色建筑遗产保护深度不足,只能做到不垮、不倒、不烂,甚至部分乡村红色建筑遗产仍处在未保护状态。相关红色文化的深度发掘,特别是乡村红色建筑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处在相对滞后状态。 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到位。由于乡村红色建筑遗产分布广泛,各地政府的保护政策、保护力度、保护方式也有较大差异。现阶段对于乡村红色建筑遗产的保护并没有一部完善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和指导,导致多头管理、无人管理、责任不明等问题的存在。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在快速的城市更新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缺乏对中央相关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落实,对当地乡村红色建筑遗产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修复”和破坏。 应用模式对遗产发展的阻滞。乡村红色建筑遗产类型多样,但是现阶段利用方式过于单一,缺乏专业性的发展指导,大多处在“修旧如旧”的保护模式、枯燥单调的参观陈列的功能模式中,缺乏创新性发展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 乡村红色建筑遗产保护发展策略 红色文化遗产是革命先辈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当今中华民族进步的思想之源、文化之源、教育之源。我们要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发展之路,发挥其宝贵价值。 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制度体系。乡村红色建筑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建立科学的保护体系。首先,对于乡村红色建筑遗产分类、定级、保护、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应在建筑学、历史学、军事学、地理信息学等多学科学者的建议和指导下逐步完善,使得红色建筑遗产保护发展工作有法可遵,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强乡村红色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倡导、吸引多学科专家进行综合研究。再次,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实红色建筑遗产的监督管理主体责任,明确在保护发展过程中的权责利,推进乡村红色建筑遗产的持续发展。 因情施策,焕发遗产生机。加强乡村红色建筑遗产在乡村发展各个环节中的参与度,实现建筑遗产保护的“活化”利用展示。根据不同乡村红色建筑遗产的保留现状与遗产性质,制定相适宜的利用策略,改变乡村红色建筑遗产单纯展示性建筑和纪念性建筑利用的现状。在乡村红色建筑遗产开发过程中,对于历史意义重大的乡村红色建筑遗产,秉持着“原真性”“真实性”的原则,进行最大程度的原址保留和修缮。对于保护意义相对较小的乡村红色建筑遗产,要结合当地乡村的现状进行公共空间、旅游设施、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功能拓展,将“红色”与“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美丽乡村”等进行融合,使红色建筑融入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乡村振兴的发展中。 拓展产业形式,发展新兴业态。对乡村红色建筑遗产的经济价值进行合理利用,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引擎效能,拓展延伸红色文化产业链。要结合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特色,以红色建筑遗产为平台,制定完善乡村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整体规划,把乡村红色建筑遗产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合理挖掘利用,与乡村振兴进行对接,夯实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这方面,我省已有不少成功案例。比如沂南县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把红色元素融入旅游业态,将纳军鞋、唱红歌、烙支前煎饼等20多项红色元素活化,为游客提供了可参与互动的业态。位于常山庄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已经成为以影视拍摄服务为主,兼具红色旅游、红色写生、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娱乐等功能的综合性旅游区。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优化了当地的产业经济结构,也让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作者系山东建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丁香五月婷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如转载请注明来源"丁香五月婷"或"www.ct.cn"并附文章链接,需确保文章的完整性,不得更改曲解原意;摘录和转载的第三方内容,本站无法保证其真实性,亦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属原媒体及作者,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山东省文旅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引领,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抓好项目谋划实施。紧密对接“十四五”规划,以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四大文化体验廊道和沿胶济铁路文化体验线“四廊一线”为建设重点,大力策划实施标志性、引领性强的文旅大项目,建设完善全省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库,5年来优选推荐6... 文旅部网站3月22日消息,3月21日至22日上午,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强调,开年以来,文化和旅游市场经营主体经营活动逐步回归正常,提振行业发展信心成为今年市场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市场发展呈现消费升级和市场下沉并行趋势,安全、品质成为消费者的重要诉求;新主体、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对行业监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增多,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复杂,文化... 为深入贯彻全国“两会”精神,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促进文旅业的“双碳”实践,3月21日,全联旅游业商会与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在线上召开《零碳景区》《零碳酒店》团体标准立项论证会议。全联旅游业商会副秘书长李德甫主持会议并介绍商会团体标准工作情况,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中国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常务秘书长李洁出席会议并汇报《零碳景区》《零碳酒店》团体标准立项... 要支持以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为重点,开通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之间的道路客运线路,积极拓展“门到门”“点到点”的定制客运服务,提升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的客运网络连通度。3月20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与旅游融合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密火车站、民航机场、汽车客运站等客运枢纽至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度假... 近日,“泰国真的已经贵到去不起了吗”“泰国出游”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事实上,随着近期我国出境团队游目的地名单再扩容,叠加“五一”小长假临近,出境游变得愈发炙手可热。记者实地探访多家北京旅行社后发现,各旅行社均围绕出境游推出多条线路,目的地除了近期较为火爆的东南亚国家外,还有瑞士、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截至记者发稿,各旅行社“五一”期间跟团出境游名额已所剩无几,热门国家发团排期已到6月份。此外,... |
|